本文轉自:京報網(wǎng)
北魏王朝最著名的皇帝是孝文帝元宏,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將北魏首都從平城遷至洛陽,全面推行改漢姓、斷胡語、改官制等一系列漢化政策,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達到高潮,孝文帝元宏成為胡族皇帝中最有名氣、最受推崇的一位。
出身鮮卑族的元宏,之所以能在漢化之路上走得這么遠、這么深,除了本人卓犖杰出的天姿,背后最重要的功臣,當屬他的嫡祖母馮太后。
孝文帝禮佛圖現(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龍門石窟古陽洞 ,孝文帝為馮太后所建功德窟一擺脫庸俗宮斗的才女
馮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實際執(zhí)政時間較長、治理功績非常突出的一位賢后??v觀北魏歷代太后,馮太后功績之優(yōu)秀,用“沒有之一”這樣的形容詞來評價似乎也不為過。
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帝國后,曾經(jīng)建立過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子貴母死。北魏皇帝對后族干政有過歷史性宿怨,早在部族時期就曾出現(xiàn)過強大的后族干預拓跋部權力繼承順序的事情,拓跋部首領對此耿耿于懷。而且還擔心一旦有年幼皇帝即位,年輕的太后勢必代為執(zhí)掌皇權,這對皇族是極大的威脅。出于維護權力的本能,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初創(chuàng)這一制度,聲稱借鑒西漢時漢武帝立昭帝而先殺鉤弋夫人歷史經(jīng)驗,本質上還是出于對后族勢力的擔憂與戒懼。
自北魏第一代皇后劉皇后(明元帝生母)被殺,到太武帝、恭帝、文成帝、獻文,連續(xù)五代皇帝的母親都被這項殘忍的制度處死,后宮妃子們無不以生男孩為取死之道,以至多有生兒后故意把孩子餓死的。馮氏被文成帝立為皇后,“僥幸”沒有生育兒女,因此在文成帝死后安然成為獻文帝朝的太后。
北魏歷代的太后,要么是保太后——皇帝幼年時的保姆,要么與太子沒有血緣關系,只是名義上的嫡母。她們?yōu)榱司S持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不惜親自出手處死太子之母,另一方面為防報復,還要對太子母族的趕盡殺絕,每一次皇位繼承都伴隨著一場屠殺。長此以往,北魏后宮根本無法承擔應有的輔助皇帝、權力過渡之責,而淪為比外朝更殘酷更險惡的修羅場。馮太后一上位,就有意識地改變這種慘無人道的宮斗局面。
獻文帝即位之前,其母李氏已被常太后處死。馮氏成為太后沒有遇到什么挑戰(zhàn),便暫時停止了殘酷的宮斗,后宮中沒有掀起“例行”的殺伐貶斥,李氏族人也沒有受到什么迫害,李氏之父李惠能夠安然做官保全祿位。
冤冤相報何時了,結束宮斗是利人利己的好事。馮氏能有這樣的見識,主要得益于她的出身。馮氏是十六國時代小國北燕的皇族,北燕源出慕容氏后燕。慕容氏在五胡中漢化較早、程度較深,馮氏北燕也是一個基本實現(xiàn)漢化的小國。馮氏自幼在漢化政權中耳濡目染,思維視野相對較高。后宮斗爭雖仍無法避免——她也按舊法處死了生了太子的獻文帝皇后,也就是孝文帝元宏的生母,但她能準確地抓住主要矛盾,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爭奪外朝控制權上,這無疑極大降低了宮廷斗爭的烈度,緩和了尖銳的內部矛盾。
政治文明、政治風氣的改變,從大勢上看取決于整個統(tǒng)治集團的演化趨勢,但個別杰出人物的突出貢獻,會為風氣轉變帶來極大加速。馮太后的出現(xiàn),不僅使北魏皇族家風出現(xiàn)良好轉變,也推動國政出現(xiàn)積極變化。
二垂簾聽政的一代賢后
公元465年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年僅十一歲,尚無親政能力,馮太后春秋正富(時年二十四歲),事實上擔負起決斷大事的職責。
獻文帝逐漸長大后,對這位只有名分沒有血緣的嫡母很有意見,在大臣們的慫恿下想擺脫馮太后的控制。馮太后顧全大局,沒有進行激烈地對抗,而是以親自撫養(yǎng)年幼失母的太子拓跋宏(當時尚未漢化改姓)為由,退居后宮,還政于獻文帝。
然而獻文帝終究太過年輕,幾個親信大臣日夜進言離間帝后,獻文帝始終覺得馮太后在背后操控朝政,如芒在背、痛苦不堪,于是不斷發(fā)起咄咄逼人的反擊,甚至一度要挾馮太后要把皇位傳給叔父拓跋子推。此舉意在以魚死網(wǎng)破、同歸于盡的辦法,徹底從法統(tǒng)上解除馮太后的執(zhí)政資格。決心不可謂不大,只是以侄禪叔太過驚世駭俗,招致朝野群臣強烈反對。獻文帝仍不罷休,為示抵抗之意,轉而把皇位傳給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當時獻文帝才十七歲,創(chuàng)下最年輕的太上皇紀錄。
宮中本來和諧良好的家庭關系和帝后政治關系,因為獻文帝的魯莽操作終于悲劇性地走向激化。馮太后不得不出手奪回大權,獻文帝后來在二十二歲的盛年去世,其死因秘而不宣,史家皆猜測是馮太后下了死手。
獻文帝死時孝文帝拓跋宏才九歲,無法秉政,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她并沒有因為獻文帝數(shù)年來不斷作妖而心態(tài)失衡,不去搞政治報復和大屠殺,而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國理政上。
執(zhí)政期間,馮太后推動了兩項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三長制和均田制。
立新意味著破舊。三長制對應的老制度是宗主督護制,宗主督護制是一種基層戶籍管理制度,基層社會由所謂的“宗主”進行管理。宗主,有的是以血緣為紐帶聚集起來的大宗族的族長,有的是一鄉(xiāng)一地的豪強。豪強管理鄉(xiāng)里,最大問題是隱藏戶口、截流賦稅,與國家爭利?!叭L制”的大意是立黨、里、鄰三長,取代舊有的宗主,由三長負責檢查核定戶口,組織鄉(xiāng)里基層的賦稅徭役兵員征發(fā)工作,相當于官府在社會基層的延伸。新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強集團被斬斷觸角,國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減輕負擔。
均田制改革的性質,與三長制類似,從本質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權弊病,效法中原漢人王朝體制模式,從歷史潮流上看無疑是進步的。但任何深層次的改革,都會遭遇兩大阻力:其一,都會觸動舊有利益群體反對,甚至引發(fā)政治反抗;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及身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會遭受長時間質疑與非議。馮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績,遠遠沒有開疆拓土、萬里征殺那般耀眼吸睛,在大眾印象中甚至不會留下什么痕跡。馮太后以一介女流,竟然能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其強大定力、膽量勇氣和政治預見力,比之北魏道武、太武等武功鼎盛的皇帝,也是不遑多讓的。
也正是這樣一位強大的太后,才能培養(yǎng)出一位同樣優(yōu)秀的皇帝。
三孝文帝的政治導師
孝文帝兩歲時,馮太后就親自養(yǎng)育他。兩人年齡只差二十六歲,名雖祖孫,其實情同母子。馮太后一生無子無女,對孝文帝的教育和撫養(yǎng)傾注了全部心血。
馮太后像大多數(shù)女強人一樣十分自律,在宮中行事嚴格追求合乎禮法,嚴戒隨性隨意。當年丈夫文成帝去世,按慣例,大行皇帝的遺物都要焚燒掉。馮太后臨靈而哭,作勢要跳到火中為先帝殉葬。雖說不免有點惺惺作態(tài),但她做得周正嚴謹,端方合禮,誰也說不出什么。
馮太后自己這么做,也要求孝文帝這么做。獻文帝病重時,年僅四歲的孝文帝主動為父親吮癰,獻文帝愛憐地問他這是干什么,孝文帝答:“代親之感,內切于心?!彼凝g幼兒做出這樣的孝行絕非本能,肯定是馮太后調教出來的。
其余像相對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對漢文化的高度興趣、重視朝政多過宮廷生活,孝文帝的種種習慣和馮太后仿佛一個模子里刻出來。
最重要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文化思想和政治理念。
馮太后對拓跋氏皇族的教育非常上心,曾在一道詔令中說:“自非生知,皆由學誨,皇子皇孫……可于閑靜之所,別置學館,選忠信博聞之士為之師傅,以匠成之?!?/p>
對孝文帝則直接上手進行調教,馮太后文化水平說不上多高,但她貴在能以執(zhí)政經(jīng)驗消化理解儒家傳統(tǒng)文化,把其中最實用最好理解的東西咀嚼加工一遍,直接傳授給孝文帝。史載馮太后“乃作《勸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誥》十八篇”。少年孝文帝非常愛讀,將其放在左右,隨時查看。
在馮太后的“誨而不倦”的教育下,孝文帝養(yǎng)成極好的讀書習慣,培養(yǎng)出深厚的漢文化修養(yǎng),他動輒引用書傳章句,對儒家傳統(tǒng)有獨到的見解。這為他日后全面轉向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治理念上的影響更加深遠。馮太后推行的三長制、均田制在經(jīng)濟領域開動漢化基礎,孝文帝跟著學跟著看,鮮明地看到漢化改制帶來的巨大收益。古人講: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好的改革也是如此,馮太后生前并沒有一再叮囑孝文帝要把改革繼續(xù)下去,但改革成就已是天下人所共知,孝文帝看得真真切切,不用別人催,內心深處對漢化改制的認同已牢種其根、無人能撼了。
馮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禁斷胡語、改用漢姓、推行官員班祿,改革力度空前地大,觸動的利益群體也遠比馮太后時大得多,以至于招致朝臣大規(guī)模反對,孝文帝不得不以詐術實現(xiàn)遷都。面對這么大阻力孝文帝仍能堅持改革,政治底氣哪里來的?毫無疑問是馮太后十余年臨朝聽政,一點一點為他積淀下來的。
田余慶先生曾總結十六國和北朝推動漢化的三位功臣,分別是前秦天王苻堅、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北周文帝宇文泰。這三位中孝文帝改革最全面、力度最大,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陀^地講,北魏的漢化改革其實是馮太后與孝文帝共同完成的,只不過馮太后做的基礎的、深層次的、不易觀察到的部分,這才讓孝文帝獨擅漢化改革之光。
孝文帝對馮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馮太后去世,孝文帝哀痛過度,不食水米,還要遵漢家古禮為馮太后守喪三年,在大臣力勸下才作罷。此舉到底是不是像馮太后當年靈前跳火一樣做給世人看的,我們無從推知孝文帝內心想法,但從實際情況看,孝文帝當時帝位穩(wěn)定,無人能夠威脅他,并無作態(tài)給世人的必要。有道是,生恩不如養(yǎng)恩。孝文帝能夠順利長大、完完整整地享受馮太后的“母愛”,相比前代皇帝們他幸福得多,哪怕是從最基本的感情邏輯來看,孝文帝對馮太后的孺慕感激之情,也是發(fā)乎本能、源自肺腑的。
評論列表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么?
如果發(fā)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