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相信任何人;
我的存在是個錯誤,我不值得被關心,被愛護;
我什么都做不好,成功從不屬于我。
看到此文章的你是否有過以上可怕的想法,如果你從未對自己有過這樣的認識,那么恭喜你,成長在健康的家庭;如果你有過類似的想法或自我認知,那么可以肯定,你生活在“有毒的家庭”。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國際知名心理醫(yī)師蘇珊·福沃德的一部優(yōu)秀心理學作品。這本書從心理學方面闡釋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帶給人們一生的影響。而給孩子們帶來災難性人生的家庭,在本書中稱“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有毒的父母”。
“有毒的家庭”與健康家庭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
也就是說:健康家庭重視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感受,彼此互相尊重,可以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不健康的家庭則要求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和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服從父母的意愿,至于個人意愿無足輕重。
2
現在,相信你已經對自己從小生活的家庭有了大致的了解。
那么接下來要了解的是“有毒的家庭”都是哪些表現形式呢?生活中“有毒家庭”的父母都統(tǒng)一表現為以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
“你必須尊重我,我的感受最重要!”
這類家庭父母都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孩子不論做什么必須尊重父母的感受。
現實生活中因為婆媳矛盾導致婚姻解體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婆婆對媳婦的不滿意,兒子唯有解除自己的婚姻來獲得母親的滿意。
經朋友介紹,同學李斌認識了小他兩歲的小柯,兩人情投意合,雙方父母也都非常滿意,不久,就結婚了。
婚后夫妻倆和公婆住在一起,李斌一直就是個孝順聽話的孩子,從小到大,除了上大學離開父母,其他時間沒有離開過家。
婚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婆媳矛盾漸漸顯露出來。妻子小柯是個心直口快且時尚大方的現代年輕人,婆婆是家里的“一把手”,以前兒子和丈夫從來都是對她言聽計從,但是自打這個風風火火,不守規(guī)矩的媳婦進了門,婆婆是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來氣。
隨便和兒子嘮叨幾句,就能數落小柯一籮筐的毛?。菏裁赐砩喜凰X、早上不起床、沒有下廚做飯、沒有給自己老公洗衣服了等等,李斌只是點頭沒多說話。
漸漸婆媳間的戰(zhàn)火越燒越大了。一次,面對婆婆的指責,小柯實在忍不住了,對著憤憤不平的婆婆厲聲說道:“你憑什么每天對我挑東挑西的,我是你兒子的老婆,只要我們倆互不嫌棄,我們就是恩愛的好夫妻。我就是這樣的人,你看不慣可以不看呀,但是不要擾亂我的生活!”
婆婆哪能受得了這個氣,這是對她的侮辱。于是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兒子身上,并鄭重提出要求李斌離婚,他們家不要這樣的媳婦。
起初李斌死活不答應,他和小柯是有感情的,但是他耐不住母親的軟硬兼施直至以死相逼,最終他選擇向母親妥協(xié),和妻子離了婚。以此換來母親的滿意,也換來自己內心的安寧。
而妻子小柯在離婚后對李斌說,她很慶幸能早些離婚,不然自己的青春年華就要葬送在李斌家了。
事件中,小柯頂撞了婆婆,使婆婆自尊心受辱,在這個以她為尊的家庭里絕對不能出現兒媳婦挑戰(zhàn)婆婆權威的事情。即使兒子和媳婦之間沒有矛盾,那也不行,兒子是自己,兒子必須向著自己、聽自己的話,媳婦不聽話就不要了,所以,結果就是小柯離開這個家。這就是“有毒家庭”的殘酷現實。
“凡事必須我說了算,否則就是錯誤的!”
孩子從小到大,父母有操不完的心,從上那個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到每天吃什么東西,穿什么衣服,見什么人;再到交往什么樣的對象,和誰結婚等等都必須由父母來定奪,孩子沒有話語權,只有執(zhí)行權。
如果有意見或是強烈反對,那也是徒勞,因為父母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所以孩子自己的決定都是錯誤的,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你怎么可以比媽媽還快樂!”
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要處處看父母臉上行事,他們在家里的行動要由父母的情緒來決定。
如果父母今天情緒不錯,他們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父母情緒非常不好,他們就要時刻警惕起來,并限制自己的行動和話語,不然,因為自己的一時失誤而引來父母對自己的責罰。
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膽怯不自信、畏手畏腳,長大后也很難充分展現自我,他們害怕失敗,害怕被人嫌棄,始終不能自我肯定。
“你怎么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該怎么辦?”作者蘇珊在書中提到了關于邁克的故事,已經結婚成家的邁克為了工作方便,也為了更好地經營他和妻子的關系,離開父母到加州居住時,邁克的母親便經常以心臟病發(fā)作為由,要求邁克回去。
一次因為妻子生病沒能及時回去參加父母結婚周年聚會時,便受到了母親的以死相逼,在邁克急沖沖趕飛機回到家時,父母要求他在家住一個禮拜,而他依然在第二天返回后,父親打電話告訴邁克母親哭了一整晚。
這樣的事情讓邁克很苦惱,父母不允許邁克離開自己,不允許邁克過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邁克應該以父母的需求為重。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父母舍不得子女離開自己,就是離家去外地上大學,那也是情非得已。有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結婚并買了房居住下來,父母也會跟隨子女到同一城市居住。
“都是你的錯,才造成我現在的失誤!”
在家里一位母親歇斯底里對著女兒咒罵,因為女兒不聽話,不按時寫作業(yè),老師便打電話給母親,指責她只顧打麻將沒有好好輔導女兒。這樣的事情隔三差五的發(fā)生,她很是生氣,她覺得自己的身體都被女兒氣出毛病來了。
很委屈的女兒,只要媽媽接到老師的微信或是電話,她肯定要挨揍的。
這位自私的母親把所有的錯誤都推在了女兒身上,絲毫沒有發(fā)覺自己的問題,女兒成了她排泄情感的垃圾桶。
3
小時候,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家庭就是自己的庇護所。不幸的是涉世未深,還不能分辨是非對錯的孩子,就已經被父母扭曲了的現實所熏陶,長大后的他們便帶著父母這種不可改變的扭曲世界觀步入了自己的生活。
盲目的孝順
在被父母錯誤觀念的灌輸下,孩子忠誠于家庭,忠誠于“有毒的父母”。同學李斌從小深受母親的教導:子女必須服從父母,無論父母怎樣對自己,子女都應該接受。
在李斌盲目的孝順下拿自己的婚姻作為代價,他不認為母親的要求是過分的,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不了主,他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讓父母滿意,這是他生存的核心。
孝順的陷阱
這里的孝順并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多年來在“有毒家庭”觀念的影響下繼續(xù)著一種讓父母滿意,讓自己忠誠于家庭的生活方式,這樣做可讓自己得到安慰,這和真正意義的“孝敬”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家庭關系、個人界限混淆不清
家庭關系不分彼此,個人界限混淆不清這可能是大多數家庭呈現的狀態(tài)。
“有毒家庭”不鼓勵個人需求,一切以父母為中心,為了表示和家人的親密,對父母的孝順,就要壓制個人思想,才能換得肯定和安全感。
比如:你可能不會這樣想“今天我很累,還要不要去看父母?”
只會這樣想“如果今天我不去看父母,父母會不會不高興?”、“父母會不會生我的氣?”
可以看出:不看父母你會自責,你做出的決定都會和家人有關,自己的感受、行為和決定不由自己,完全受家庭關系左右,你不是一個完全自主的人。
4
經過這些分析,發(fā)現我們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家庭,有時真的很可怕,他會剝奪我們的思想,剝奪我們的自由,剝奪我們有趣的童年。
正如書中寫到: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huán)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但這個狀況并不是我們的父母所發(fā)明的,而是從先輩那里繼承并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guī)則、觀念。
面對復雜的家庭模式,我們只從理解,或換個角度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改變要從改變自身行為開始。
評論列表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發(fā)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么辦呢?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