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口中相傳的老話,也叫俗語,通常是老一輩人根據(jù)生活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jīng)驗,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就是因為接地氣,無論你是哪里人,總能在俗語中找到一些共鳴,其中所反映的某些道理,也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但是,大多數(shù)俗語只是經(jīng)驗,而非科學,那么歷史發(fā)展,人類進步,有些俗語自然就不適用于現(xiàn)代生活了。
“姐送妹,窮幾輩,嫂送姑,發(fā)大蔸”就是如此,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姐送妹,窮三輩,娘送女,窮到底”,這到底是是啥意思呢?
古人的婚禮
這是舊時婚禮中的一種規(guī)矩。
不同于現(xiàn)代人結婚,兩個家庭商量好了,請一些親朋好友,找個酒店,吃頓飯,收點份子錢就完事兒,古人對婚姻的重視程度遠超今人,婚禮,為什么叫“禮”,禮是人們在生活中因風俗而形成的一種共同遵守的儀式,是禮貌、禮儀、禮制,是一種制度,婚姻中應該遵守的種種制度,是被寫進《禮記》的,不論你是貴族士大夫,還是平民百姓,該遵守的就得遵守。
一方面,遵守禮制,是法律規(guī)定;另一方面,古人雖沒有“素質”一說,但十分講道德,對禮制的遵守,是符合“德”的;再者,婚禮制度中有許多古人的講究,包括風俗、八字等,且不說有沒有科學道理,但至少是能讓人安心的過程。結婚為了什么,不就為了幸福嗎,古人不就為了傳宗接代嗎,你如果連這些禮制都不遵守,得不到神靈的護佑,還談什么香火?
當然了,我說的很簡潔,只是個大意,真正的婚姻禮制,不是幾句話能說完的。
姐送妹,窮三輩
這句俗語就是古人結婚時的一種講究。
為什么姐姐不能送妹妹?有多重原因。
第一,古人講個長幼有序,不論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就必須結婚,而且按照古人的習俗,女兒出嫁了,就是外姓人,是夫家的人。那么問題就來了,妹妹都出嫁了,為什么還要姐姐來送,姐姐是嫁不出去了么?在古代,女孩子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出嫁,甚至成為大齡剩女,是非常羞恥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閑言碎語都足夠把人淹死了。
第二,古代女性都不能隨意拋頭露面,妹妹出嫁時,為什么要姐姐來送?一個可能就是家里沒有男丁。這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可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啊,一個家庭沒有男丁,意味著斷子絕孫。古人說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家里若無男丁,遭人白眼事小,沒有人干活養(yǎng)家事大,一家子除了媽媽就是女兒,怎么生活得下去?
“娘送女,窮到底”也是同樣的道理。主要是說一個家庭人丁不興旺,必須要女人拋頭露面,這是非常不符合古人價值觀的事情。
嫂送姑,發(fā)大蔸
這句話和前面兩句的意義就截然相反了。“蔸”,用藤條編制的盛東西的器具,差不多和背簍,大型竹籃一個樣子,發(fā)大蔸就是裝滿了蔸子,說明什么,說明豐衣足食,日子富裕。
嫂子也是女性,為什么就完全不一樣呢?
嫂子是外姓人,嫁到你這個家庭來的。一個外人要融入原生家庭,因沒有血緣關系的紐帶,是非常容易被排斥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婆媳關系不好解決的原因。那么,這個嫂子嫁到家里來,在小姑子出嫁的時候,竟然會親自去送親,至少說明了這個家庭人員關系非常和諧,說明這個嫂子是非常明事理、顧大局的人。
我們說家和萬事興,你想想,這樣的家庭,能不和諧嗎,小日子能不越來越好嗎?
所以啊,說到底,“姐送妹,窮幾輩,娘送女,窮到底,嫂送姑,發(fā)大蔸”這句俗語,還是古人對家族興旺,家庭和睦,豐衣足食,日子安定的一種美好愿景?,F(xiàn)如今社會雖然已經(jīng)不再講究這些俗語,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從未改變。
評論列表
情感機構有專業(yè)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qū),真的很不錯!
可以幫助復合嗎?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么?